经典阅读不能止于“心向往之”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9日

经典阅读不能止于“心向往之”

读书当读经典。所谓经典,是对人类处境命运的关心,是宝贵经验的传承,是拥有伟大心灵的作者发出的最诚挚的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观照自我、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尊重经典、阅读经典早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共识,然而即便他们高度认同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却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有心无力”的挣扎中。在时代背景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之下,经典阅读的回归正深陷重重困境。 

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深度是对文学经典的主要判断标准,它不仅贯穿在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受过程中,也影响着对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的评判。他们重视文化内涵的深度,对鲁迅怀有高度的敬意,并将其选择为心目中位居第一的现当代文学大师。然而,鲁迅所拥有的崇高地位,更多是因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作用,不少大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认知并未超出高中生水平,大学教育对于鲁迅作品的传播作用微乎其微。对此,我们的高校必须承担起传承经典、维系文脉的责任来,通过课程设置、扶持阅读组织等多种途径,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 

除此之外,尽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四大名著的部分篇章,但一旦进入大学,古典文学的整体阅读量便大大下降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33.7%的大学生表示“各种版本太多太乱,不知如何选择”,10.3%的人认为自己“分不清精华与糟粕,干脆不读”。可见,缺乏权威专家的指导解释,缺乏高质量的经典文学出版物,让我们的年轻人容易陷入选择的迷茫。在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在碎片化、网络化阅读大潮面前,这一缺陷更是被放大凸显。这就要求包括高校、出版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参与到阅读生态系统的重启或重塑中来,提高出版水平,引入专家指导,承担起诠释经典,引导阅读的重任。 

在文学经典颠覆成风,各种大话、戏说大行其道的“次文学”时代,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一直潜在地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经典文化价值的认同和维护,对于经典阅读的回归“心向往之”。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心之所向而碌碌无为,更需要通过长期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来促成整个经典阅读风气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