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解读:康
文章作者:漳州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7日
康【康】(kānɡ)
“康”,会意字,从广,从隶。
《说文》:“康,谷皮也。”“康”的本义同“糠”,为谷皮、米糠。“康”的甲骨文上为“庚”下为“灬”:“庚”为一种摇铃,“灬”会意阵阵铃声。故“康”会以铃声示天下安宁康乐之意。后演变为从广,从隶。“广”是大屋宇;“隶”为附属、隶属,指从属于某一事物。一个人有房子住,又有属于自己的财产,不再露宿漂泊,平平安安,过着安定的生活,就是“康”。“康”是安康,是平安、太平、安宁。“隶”又可视为“逮”的省字,表示逮捕、追击。“广”又指广大、众多、所有。将所有的坏人都逮住了,社会岂有不安康之理?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会生产出更多的财富,所以“康”引申出丰盛之意。《淮南子?天文》:“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农业生产的丰收年岁大概十二年会有一次,叫做“康年”。
“康”从广,“广”为大、宽、远大、广阔,由此引申,“康”又可表示广大、平坦、通达之意。《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五达”指五路通达的大路,泛指大路)。成语“康庄大道”就是指畅达、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前程之路四通八达,自然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因此“康庄大道”也用来比喻美好的、光明的未来。“康”与“健”组成“健康”,表示人的一切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康”与“健”不同。“健”是躯体的强健、强壮,“康”是心理的宁静、祥和。生活安宁,心里踏实平和,身心得到颐养,人当然健康。“康”字说明,要拥有健康,心里的安宁十分重要。就身体健康而言,“康”以“健”为前提,没有“健”就无以为“康”;“健”是“康”的基础;“康”是“健”的目标。因此所谓身体健康,指的是生理机能健全,没有缺陷和疾病;心理状态正常,没有反常和扭曲。
健康是身心康泰,阴阳和谐。心情愉快舒畅,生活才能康乐融融;人人身心康泰,才能享受小康生活。“小康”源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一直都向往过上衣食无忧、富足康宁的生活。如今,国家对实现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的规划,这一宏伟蓝图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又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富国强民的发展目标。
高质量的生活条件,除了身体强壮无恙外,还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一个融洽舒心的工作环境,还要有一个平和乐观的心理环境。“康”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谐的外在表现。对于个人来说,身体无病无疾谓之“康”;事业无祸无灾谓之“康”;生活无殃无患谓之“康”。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外无侵犯之敌寇,内有勤恳之民众;国能安邦,民能乐业,都可谓之“康”。一言以蔽之,“康”是生理的康宁,是心理的康乐,是伦理的康顺,是国家的康泰。
“康”在养生中更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安康。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只有保证一切生理机能都能良好地运行,人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精神是人类活动的调速器,只有在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下,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心理健康能使患病之躯较快康复,而心理不健康则可能会使疾病加剧。另一方面,身体健康能帮助人摆脱焦虑、烦恼和抑郁;而身体的疾病则会影响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又会阻碍个性和谐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导致心理不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就好像一张纸的两面,失去任何一面,另一面也将不复存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没有空闲去考虑“康”的深层含义。不安何为“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不健康状态。富足的生活、愉悦的人生要用健康的身心去享受、去品味。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富翁幸福得多。因此一个不注重身心调节,没有平和乐观心态的人,即使身体再怎么强健,生活再怎么富足,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