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心得体会
文章作者:永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一、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他是一位思想巨匠,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家;他是一位军事天才,师出无门,却独具谋略、娴于兵法,创造出诸多军事奇迹,一生从无败绩;他是一位诗文英杰,文思似天风浩荡,文心如川流奔涌,深林幽谷、天心月圆,都曾见证过他潇洒的仪态与隽永的文辞;他是一位文化巨擘,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的心学和孔孟的儒学以及朱熹的理学并称为孔、孟、朱、王。
二、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为六字真言,即“心即理”和“致良知”。主要体现为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很简单,但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通过学习,使我得知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心即理,就是说天理,人本来就有的良知。人只要听从自己良知的召唤,从良知出发,对良知忠诚,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因为完全凭借的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判断,不受外在的道德判断左右,所以就可以把外界的毁誉荣辱看淡。
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
致良知,良知指的是能分不受其羁绊。清善恶的品德和能分清是非的智慧。主要是通过内省和事上练,定期对自己进行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倾向、坏毛病、坏习惯,然后有意识地用行动去克服。并把所学放在事上去练习,去检验。
三、心学的启示
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学习,面对当前银行业的激烈竞争,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强化。
(一)强身心
王阳明认为:天地间所有的事都源自我的心,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我心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具有成就伟大的基因。因而,树立信心也就成为强身、修心的第一要务。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其实都是心战,人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想掌控世界,必先掌控自己的内心。面对当前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只有我们有信心,就不怕竞争、就不怕对手、就不怕办不成的事。
(二)补短板
信心为一切立德之母,只要有了足够的信心,就可靠愿力(愿景)实现突破。面对当前银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只要方向正确、方案可行、方法得当,不断总结,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改掉内心知道不对的东西。成功就在彼岸,愿景就能达成,目标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