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建议

文章作者:松溪联社01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3日

建立强大的金融服务“三农”体系,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松溪农信联社在县域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作用,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系列举措,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撬动农村要素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效益,全力助推了村财增收,村民致富。但通过调研发现,县域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还面临了一些现实的困境。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贷款投放困难。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山区农业县存贷比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松溪县,属典型的农业县,农村经济主体小、散、弱特征明显,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滞缓,茶叶烟叶、笋竹果蔬农业产业和文旅、工业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缓慢,导致金融扶持产业发展,缺乏多样经济的支撑加之农村要素市场,评估流转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大额贷款难度较大,金融机构难以找到足够的投放点,影响资金的有效利用金融服务满足率、可获得性偏低。

二是链圈金融服务,缺乏有效协同。乡村产业供应链不完善,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缺乏协同。相比较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各类产业链环节缺失、乡村治理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这使得农村金融缺少服务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的“基础”。以支持鸡鸭养殖为例,传统的鸡鸭养殖大部分停留在“产”这个环节,农村信贷服务只能考虑农户养殖过程的风险和固定资产,无法获取鸡鸭养殖的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增量信息”。此外,养殖环节的“存量信息”不能有效沉淀,无法帮助改善金融服务效率。

三是大行下沉服务,市场受到冲击。大型商业银行持续下沉服务重心,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农村中小银行形成了“掐尖效应”和“挤出效应”。商业行以极低贷款利率掐尖农村优质客户,但未提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深层次服务覆盖面低,如对处于产业链薄弱环节,经营风险较高的客群,授信意愿不足,且缺乏连续性业务服务。同时,掐尖”也导致部分优质客户过度授信,信用风险加剧,不合理的市场竞争,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市场秩序

为此,建议:

一要树立县域金融服务新视角要深刻认识县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传统的金融服务存在诸多差异,全面理解县域金融不仅是资源,更是促进乡村发展、推动融合的要素,除了具备金融的经济属性,更有金融的社会功能,不仅能够助力“钱生钱”,还帮助实现“人帮人”。坚持县域金融“服务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愿景,持续深入推进“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工程,深化构建服务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围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金融为中心整合乡村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以及服务乡村的有效社会资源,通过金融的力量,提高乡村全要素生产力拓宽村财增收、村民致富渠道,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让广大农民在发展中分享红利。

二要构建金融服务县域生态。要坚持科技性、融合性、创新性,应用平台化思维,深化数字化经营,推进场景化服务,全面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生态。要聚焦县委、县政府关于林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绿色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等部署,以“党建+多社融合”为抓手,以金融助理员为桥梁,以“利他”思维,推出“政策+平台+产品+N”系列的政银融合服务,为政府、涉农部门及村等单位线上整合、管理要素资源、免费提供“福农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打造要素流转-承包经营-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的金融生态服务链,为产业链不同主体各环节节点企业(村经济组织、国有林场、合作社、生态农场、乡村振兴公司等)及个人综合金融服务,从源头解决“钱从哪里来”的资金难题,以金融力量助推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要用好用活“错位竞争”新打法差异化、特色化是县域金融机构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资源禀赋深耕县域,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坚持做小、做散、做土,实施“大行想做做不了,能做做不精”的错位竞争战略,以差异化服务“获客”,以特色化服务“活客”,以专业化服务“留客”。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加强自身特色化发展,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围绕农户、农业产业链和地方特色,密切与各涉农涉企部门沟通互动,结合政府政策、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提供更加符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特色化、订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避免与大行产品同质化竞争、避免在额度和利率上“内卷式”竞争,做到灵活高效,以特取胜让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更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