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社介绍 > 企业文化

转变角色,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便捷渠道——关于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建议

文章作者:邵武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9日

作为福建农信的一枚刚出炉的新人,半个多月来的基层实习让我对当前的客户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在此班门弄斧,以期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目前基层网点服务的大多数客户都是中老年群体,他们不会使用ATM机,有的甚至连签字的区域都无法找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的发展,优化客户结构势在必行。因此探索如何培养新的客户群体并形成良性的互动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针对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投身互联网、拥抱大数据是必要之举。通过“互联网+农信”来便捷新的客户群体,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来精准定位客户需求,以想客户之所想,供客户之所需。而互动性强、用户活跃度高的微信平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当前从省联社到各个行社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且粉丝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从七月份的数据来看,大多数订阅号/服务号的头条文章阅读量基本上在200-2000+之间。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粉丝量或许达标了,但用户到达率非常低。通过一番思考,笔者认为,造成用户到达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推广公众号时未能精准定位,关注粉丝与农信客户的重合率低;

其二,公众号文章未能贴近客户需求,仍然是高高在上的硬性宣传;

其三,公众号未能人格化,文章内容缺乏吸引力,行文文风不够接地气。

针对以上原因,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准定位,内容为王。我们知道,当前目标是要吸引新的客户群体,以优化客户结构。那么如何吸引?我们购买一件商品是因为它对我们有价值,而我们要吸引客户,同样也需要对客户产生价值。银行的价值就在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便捷他们的生活。而我们许多的微信平台目前还是宣传性质的订阅号,还未转化为服务性质的服务号。因此转变自身定位,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与便捷的服务也就迫在眉睫。这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来发现潜在目标,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最终将潜在客户转化为忠实客户。

二、人格化公众号,放低身段,以接地气的方式来营销自己。要想吸引更加年轻的客户,那么首先就要学会与目标客户平等地交流,而非冷冰冰的传统式的读者与作者/编者的关系。人格化公众号,使公众号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与客户之间的屏障,搭建起良性沟通的桥梁。如“深夜发媸”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时尚类公众号中脱颖而出,成为每篇阅读量100000+的大号就在于其深入人心的人格化的形象——三观淫荡而正确、喜欢吐槽热点、有时充当爱情导师的徐老师。此外对关注者心理的精准把握,文章简洁排版,各种有意思的漫画,表情包,GIF动图的使用,都是其成功的关键。

三、定期举办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增加用户黏性。我们知道微信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它的社交性与互动性。只有有了互动,我们的品牌形象才能鲜活起来,也才能够获得潜在粉丝自发的关注。例如当前公众平台中的“壹读”就通过“壹读君有后台”等栏目让用户参与进来,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而作为银行类公众号,则可以定期与合作商家举办一些优惠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也可以请人制作一些优秀的H5小游戏以激发用户的活跃性。

四、注重用户体验。在文章的排版,服务栏目设置的便捷性方面都应当仔细斟酌。文章的编写与排版应当注意结构化,以方便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当然还应当注重长尾效应,如面对打字不方便的老年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发送的形式来获取服务。

当然,我们一切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打造出“以农为本,受人尊重,让人信赖,队伍优秀”的四好银行。相信如果公众号运营得当,必然能够让我们在通往四好银行的路上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