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篮菜,一本指南,一个软件园—读《习近平在福州》有感
文章作者:南安农村商业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5日
近日来,我研读了《习近平在福州》,真切的感受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生活了13年,亲自领导福州现代化建设6年,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战略思想举措,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探索实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接下来我将通过感受较深3个故事来具体谈谈。这三个故事我简单概括为三个词:一篮菜,一本指南,一个软件园。
手捧一篮菜,吃菜不再难。在时任福州市政府秘书长梁建勇的采访中提到,“福州市民吃菜难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因为福州经常有台风、发大水,动不动就把菜地冲走了,福州蔬菜的供应链说断就断,市民就买不到菜了”。习书记在任期间,下决心通过“菜篮子工程”解决市民吃菜难问题。第一,解决有无的问题。他提出了把马尾琅岐岛和闽侯的南通、南屿列为福州市的菜篮子基地。第二,食品安全的问题。在习书记手上,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便建立起来了。这其中就包括蔬菜农药残留量的检验和猪肉瘦肉精含量的全面检验制度。
这两个对待菜篮子的措施,从习总书记在福州开始推进,一直到习总书记离开福州到省里工作,一直到现在,影响深远。现在的“菜篮子”工程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质量步步跃升,是做到了量足+放心+便捷,供应短缺不存在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一品一码。最后就是买菜像点外卖,朴朴,永辉生活,下单购买蔬菜、猪肉等。不到半小时,送货上门,方便快捷。
手中有指南,办事更简单。在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金能筹访谈记录中,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我们也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反映了群众对提高机关服务水平的呼声。对于这篇位置并不显眼的文章,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当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立即着手准备编写“市民办事指南”,并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布消息向群众反馈,前后只用了50个小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因为我们知道,市民办事,这个事的范围大、内容多。能够在短短50个小时内,下命令、梳理、编制、反馈,这个效率真正应了那句话“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马真精神,就是习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更是身体力行,用一系列的措施去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就是习总书记工作的方法论,与时俱进,永不过时,值得细细推敲,对照执行。
聚焦新产业,建设软件园。在时任福州市副市长高翔访谈记录中。97年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已经到省里当省委副书记了,高翔任福州市副市长,主管科教文卫工作。福州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作为分管科技的副市长,对福州在科技方面如何发展很焦急。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就找到他的同乡、一位著名学者请教。请教科技发展问题,他这个学者朋友告诉高翔赶快去申报软件园,国家目前只批10个,现在已经批到第7个了。高翔回福州以后赶快查资料,又组织研究,之后打了一个报告送到市长、市委办公会。市委常委会上,大家讨论的时候就有些人表示不支持:福州在没有科技产业的条件下发展软件园,这简直是想一口吃个胖子,一步登天。
高翔当然不信这个邪。他想起来习书记说过,“考虑好了的事情就要决定,就要坚持做好,不要半途而废”。那段时间,高翔长期跑科技部,竭尽全力要把这件事情落实下来。但是,高翔还是想得太简单了,虽然每月跑两三趟科技部,但我在北京既不认识科技部的领导,也没有熟人。正当她正为申报软件园的事情发愁。习书记的秘书从省委来市政府找他了,告诉他已经为他联系好了科技部部长,直接去找即可。就是这个秘书带来习总书记的消息。接下来,福州市申报软件园的事情就进展得很顺利了。现在的软件园占地规模大,园区内高新产业多,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
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软件园建成后,习总书记会经常邀请清华北大的专家学者,来软件园内交流,做人才培养。当时习书记接见清华领导时,习书记跟清华的领导“商借”一位人才来福州大学担任校长。后来,这件事情办成了,就是清华大学的教务长吴敏生到福州大学来担任了校长。02年至10年担任福州大学校长。他出任福州大学校长。任职期间,他根据福州大学的发展实际,以高度的站位和先进的办学治校理念,为福州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推动提炼了福州大学校训和“三种精神”,成为了福州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也正是这番铺垫,福大也为建设有福之州、建设新福建,甚至是助力福建农信发展,也输送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这三个故事,其实都是习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很小的部分,还有一些譬如“3820”、“一栋楼办公”、“保护三坊七巷”等故事,都展现了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敢于担当的务实作风、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南安农商人的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我们也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努力做好存贷款业务,在本职工作上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