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爱
文章作者:福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7日
玉之爱
自小,我便喜爱玉。
它虽不如黄金耀眼华贵,更难比钻石璀璨晶莹,却总有一种独特的美深深吸引着我。倘若将黄金喻为明艳的少妇,把钻石比作高贵的公主,那么在我心中,玉便是一位素淡典雅,清逸脱俗的玲珑少女了。它的美,有如和煦轻风,一袭灵动柔婉;好似清湛碧湖,一汪沉静安和;可登翰墨青山,一抹古朴幽远;时隐月下禅林,一派静谧幽娴。她的美内敛、不张扬,既不光芒四射,亦不引人注目,却自有一股娴静超然的气度缓缓流泄着。她更是如此贴近心灵,让人总忍不住想走进,再由它将你带入一个祥和、安憩的梦境中去。
汉代许慎有云:“玉,石之美者。”玉之美,美在色光润、声舒扬、质莹洁,美在含而不露、雅而不骄,更美在她的灵性和品德。管子称玉有九德,荀子称玉有七德,《说文解字》亦言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唐朝韦应物的《咏玉》诗叹道:“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这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对天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这份朴实无华、不入俗流的高洁品性甚是难得。
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金相”易得,“玉质”难求,一个人若具前者固然可赞,倘备后者则更为可敬! 遂曰:“君子于玉比德,无故玉不去身”。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亭亭淑女,冰清玉洁。男子爱玉,应相怜若红粉知己;女子爱玉,必相惜如闺中姐妹。窃以为,怀瑾握瑜的男子,即便不是明月入怀,温文尔雅的坦荡丈夫,也定然不是卑琐骄躁,粗鄙猥陋的戚戚小人;璜璧佩身的女子,或许与温良古朴、清新高雅无缘,却势必与刻薄寡恩,粗俗不堪无系,因我始终相信玉的那份奇特的灵性与感性。
《红楼梦》横空出世,震烁古今中外,曹公将玉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象征,想必对玉也自有一份难解之情。且得以玉缀其名之数人当中,犹“宝玉”与“黛玉”二者最显清灵极致。只可叹他们虽是仙胎,却终究入了凡尘,所以 “玉性”犹存之余,亦难免“石性”同显,然而正是这份“不完美”,才愈加彰显出了这部虚构之作的“真实”与“完美”。所谓的“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或天定或人为,亦有如美玉般可遇而不可求,半点强求不得。
不由想起一个老少皆知的传说:盘古死后,他的血液化作了江河湖海,而骨髓则化成了玉石珍珠等物……如此一来,玉又似乎多少与水有些关系了,这或许便是她们可以温婉如云、莹洁如雪、纯净如冰、清透如泪的原因了?想那水中之玉,可谓更添一份朦胧之美、恬静之姿、婉约之韵,犹似一位肤若凝脂、临水含羞的绝代佳人,怎不惹人怜爱?可我却不禁寻思:她们隔绝人世经久深埋,是否曾经孤独寂寞呢?或不曾吧,千年万载以来,她们原就幽居空谷、山水为伴、日月共舞、天地同歌,应早已和光同尘、萧然物外了。但如今的她们,从远古时代蹁迁而来,又该去往何处寻求知音可人呢——知她懂她、怜她惜她、悉心珍藏、尽心呵护,且不致其缺损或破碎,只因缺了碎了的玉,就像缺了碎了的心,是再也补不得拼不回的了。
不过,与其说玉是盘古的骨髓幻化而成,莫如说玉是朗朗中华大地得春雨浸润、冬雪蕴蓄,纳山水之灵、日月之光,集万物之华、钟灵毓秀所孕育出的独特精品呢。俗语有云:“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世。”人若常年戴玉,其小缝隙因吸收人体之油脂而润,故而越戴越亮,绽放出特有的灵性和光泽,此谓之“人养玉”;尔后历时弥久,玉与人血脉相联、灵犀相通,更宁神静志、延年益寿,或从玉德中汲取精华,以养自身品性,达到人玉合一,此谓之“玉养人”。“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朱鹤亭也曾指出:戴玉有袪热、镇静和升华智慧三大功效,于养生大有禆益。
据说,好的玉还可以通灵避邪、挡灾救命,或因主人的体质以及心情变化而改变体貌。暂且抛开此言虚实不论,便托玉在手,那盈盈流转心间的一份契合、温暖的感觉却是不言而喻的。然有专家声称:玉石之中,除“和田玉”可冠之以“真玉”之美名外,其余皆只得称为“珉”。可在我看来,和田玉的油润细糯、精光内敛固然令人赞叹,而翡翠的莹润剔透、清丽和美亦令人心醉,软玉也好硬玉也罢,皆是至真至美的可心之物,或有形貌不同,却无高下之分。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浑如一块玉石,皆具其特质与秉性,只是有的能被发掘并得以发挥,而有的却被磨蚀甚至埋没了而已——于是有的人,好比美玉,能绽放出异彩,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有的人,好比璞玉,尽管乍看粗劣不堪,但只要精心雕琢,终可成器;有的人,又好比原石,倘若石中之玉永远无法剖而取之,那么即便是块满玉,是“和氏璧”,而在两个“玉工”的眼里尚且只被鉴定为“石也”,更遑论原本就玉质欠佳的呢?千里马需要伯乐,玉又何尝不是呢?愈是高档名贵之玉,其暇自然愈少,反之暇疵过甚,尽管仍可得称为“玉”,却是不入品了。所谓白璧微暇、暇瑜互见、暇不掩瑜,我们的优点与缺点不也正同此理么?金银若有疵点哪怕分毫也必定影响其实用及美观,而玉石则不然,并不会因为含有纹、絮、筋、棉、裂、沁色、矿点等等便遭受厌弃。相信正是由于她这种能够允忍缺陷存在的宽容特质,方使其显得越发高洁可爱!
然而,想要真正成为一个如“玉”之人,并非易事罢。若非阅尽人海沉浮,世事沧桑,恐难以积淀出这份“宝光”。往事浓淡,色如清,已轻;经年悲喜,净如镜,已静。刹那繁华,不敌沧桑轮转;铅华落尽,方知返璞归真。 历经时光砥砺、岁月雕琢,这时的你,方能百炼成那块“美玉”——温润平和,淡泊从容,睿智通透。正有如林清玄所言:显山露水时易生"贼光",而历经沉浮,百般锤炼后却能"宝光"尽现,宝光虽不及贼光耀眼,却显得淳厚饱满,那份质感耐人寻味,往往更加摄人心魄,美得恒久。
古人爱以花木自喻: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郑板桥爱竹、陆放翁爱梅……我则喜以玉石自勉。我想,是否携玉在身,好玉在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怀玉在心。然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亦不枉爱玉一场!
至此,亦欲相问:“玉之爱,同予者何人?”
(群益信用社 张虹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