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不疯——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文章作者:长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7日
大多数人的人生是个加法公式,总是在不停地滋生无数想法,扮演千面角色,增加各种华丽闪耀的身份,装饰自己的同时也被繁复的外表所束缚,从而不得不继续负重向所谓“成功”的山峰攀爬。《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过的却是一个特立独行、实实在在的“减法”人生。他在47岁的时候抛弃了体面的工作和优雅的妻子,开始去寻找新世界,而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早已舒舒服服得安定下来,达到了人生“巅峰”。在众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他创作了许多没人看得懂的画,为此穷困潦倒,四处流浪。但他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火花,让他即使物质匮乏,也始终保持热情和豁达。
现实与理想,就如同地上的硬币和悬挂于静夜的月亮。很多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中会突然想起当初的梦想,然而当太阳升起,情怀便被抛到脑后,投入到现实的茶米油盐的拼搏中去。人生不分对错,只在于选择。好些人羡慕他人在追求理想,抱怨生活的乏味,但当生命把选择权交于他手中,他却往往望而却步,瞻前顾后。这不由令人好奇。仔细一想,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也被名气、地位、财富所绑住了手脚,很难抛却物质方面的顾虑,“赤条条无牵挂”地去追求心中理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毛姆对画家斯特里克兰的粗鲁无礼嫌弃的同时又把他称之为“伟大的人”。斯特里克兰对心中的那片宁静的追求,不止震撼了作者的灵魂,对众多读者而言也是一场冲击价值观的洗礼,不得不被主人公的纯粹所折服,激励了很多人重拾对理想的信念。
但是,现实与理想,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必取其一的关系。对心中理想的坚持,可以为平淡乏味的生活带来生机,而现实中的经历会让你对梦想和坚持看得更加清醒,明白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必感慨生活绑架甚至扼杀了理想,因为它们实在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余秀华,是一位脑瘫病人,是一位农民,她也是一位写了2000多首诗的女诗人。倘若屈从于破旧的土坯房和身体的不完整,她的身上迸发不出一声声生命原始的呐喊。口袋里没有六便士,也妨碍不了她去摘取独属于她的月亮。
人生不分对错,只在于选择。不为“成功”所绑架,不畏人言所纷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内心祥和,那么不论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医生,还是一位只拥有诗和远方的流浪者,都是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做一名“疯子”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