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离别悠悠,但行前路依旧
文章作者:安溪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章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2日
较早前有一则新闻,说朴树在录制《送别》的节目现场,几度哽咽、泣不成声。这样一场不完美的表演在网上传开,却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隅,人们为这干净的声音、纯粹的眼泪而感动。坊间传闻,李叔同先生的这一首《送别》是在未出家时,望着友人远去的背影,在大雪中久久伫立,有感而发,倾情所作。“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别不一定在落叶飘飘的萧索秋天,相反这样遍地青草、充满活力的场景,以乐景衬分别之哀情,别离人的心中更有了身处“灯火阑珊处”的愁郁。我经历的离别,也不过是因求学或工作与家人分别,挥之不去的、感受最强烈的离别景象总是发生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春天是一年希望伊始,却不想亦是离别频频发生的时节,只不过这离别带着春日的暖意。造成这样戏剧性的一面,正是这一悠久的、令人向往的传统节日——春节。它让亿万中国人不远万里奔赴家乡,只为一夕相聚,在那短短的几日让每一寸土地经历了思念、盼归、相聚、喜庆、不舍与离别。尽管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距离已然不是阻碍人们团聚的因素,短暂的分别还是能勾起人的离愁别绪。时光荏苒,我渐渐长大,而父母却年年老去,姐妹兄弟也将逐渐各奔东西。离别时刻,总是千万句话在心头,却吐不出一句,只是一句说了千遍的话:“好好照顾自己,我走了”,没有波澜,不给远行者任何语重心长的情绪负担。然而正是这一句,最能抒尽送别人的不舍与牵挂。
最记忆深刻的一次离别,是大学毕业,与同学各奔东西。毕业季,为就业前途而奔忙的我们,还未来得及细细互诉不舍,互道珍重,就背着行囊各自踏向人生的下一站。一直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待聚散的态度: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人以为喜之事,她反以为悲,是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她对离别的态度一度影响我。每每有相聚,想着不过分喜悦,分别时也就不因与相聚巨大反差而失落万千。然而我错了,每每离别,失落之情并未因相聚的冷静而有一丝一毫的减少,反增不减。在我一个个告别大学舍友,看着她们上车离去,回到宿舍收拾自己的行囊时,离别的酸涩犹如一杯苦咖啡,初尝苦涩,苦味从舌尖蔓延至全身,久久难消,往常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在脑中浮现,想笑想哭,最终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掩饰情绪,掩饰内心,最后是情绪的全面崩溃,离愁别绪充斥神经,后悔在相聚那一刻没有好好珍惜,表达一切。
纵使离别悠悠,但行前路依旧。愿别离时,你能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开阔心胸,因着你不是“蓬蒿人”,你会在更宽广的天地间畅游,归来时我们一起分享,仿佛经历了彼此的人生。
然而,人生就是由不断的分离和相遇串联起来的。长大就意味着逐渐与父母亲人分离,与爱人相遇,随着时间的推移,孕育儿女,慢慢地,他们也长大分离。最终,你孑然而来,孑然而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世人体会为:李白多年壮志未酬,一朝得帝王召见,政治理想有望实现的满怀喜悦,即使是即刻就要背负行囊离家奔赴帝都,他亦是兴高采烈的。这应该是面对离别最为豁达豪放的态度了,满是喜悦,满怀希望。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关于离别与相聚的话:“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离去是一种选择,在选择追寻更多的可能,勇于做出更多改变。如此说来,离别反倒是件好事,我们又何必感伤?无聊伤春悲秋,却不如期待当你回“原乡”,在相聚时,分享成长,感谢漫漫时光对你我的细细雕琢。离别是下一次相聚的倒计时,是喜;相聚则须尽情享受久别重逢的快意,亦是喜。这样无论聚散,皆是喜的。